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貞觀勿O咀

近年常有學生給我文字作品要我品評,大中小學生也有,當中最教我驚訝的,不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文字水平,而是一步步把中國文化送葬的教育政策。現在所謂新會考課程,反對背誦,否定慕古,連最基本的課文都放棄了,一鼓腦兒把已知失敗的港式英文教育型式來個張冠李戴,要學生學什麼中文文法,玩什麼文字邏輯,白痴透頂。

我們學得最好的語言就是母語,學習方法是最簡單的鸚鵡學舌,一句一句反覆模仿最後成了我們腦中的聲音印記。語文基礎就是這些聲音記憶,由字至詞;由詞至句;由句至文一步一步築成思想慎密的文章,要建立這個基礎難嗎?易得很,我們的祖先早就找到了最簡單而成本效益高的方法--吟唱背誦。透過反覆背誦找出文章節奏與拍子,讓刻板的典籍化作悠揚樂章,以吟唱的方式烙在腦中成為永久記憶。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也會偷」這是連我們父母輩都明白的道理。我們說的是無捲舌音的古漢語,書的是上考秦漢的正宗漢字,還有哪裏比香港更有條件把中文發揚光大呢?可是我們卻在叫學生不要背誦,放棄鑑賞文學的基礎,迫學生下向找流行文化填充腦袋。

現在學生的作品,有沒創意不說,就是最基本的通順文句也做不到,更可怕是不少學生以為把句子寫得斷斷續續就是Style,很有型。沒了,我們下一代在沒有背誦古文,也沒熟讀近代文學的情況下,唯一可以印在腦海就是下三流的流行歌詞,然後以歌詞的型制轉化成他們的創作,最後新一代老師也好學生也好寫出來的都是「單打單到你受不起,雙打雙到我喜雙飛... 」

最近聽蕭若元的節目介紹了顧貞觀的《金縷曲》,實在感人摰深,在學的同學們,背熟《金縷曲》,在「卷五」交白卷時默出來,老師看了會汗顏的。

《金縷曲》二首 - 顧貞觀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
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
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博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
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
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
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
置此札,兄懷袖。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
宿昔齊名非忝竊,只看杜陵窮瘦。
曾不減、夜郎僝愁,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淒涼否?
千萬恨,為兄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
詞賦從今應少作,留取心魂相守,
但願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繙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
言不盡,觀頓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