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創意校園
一個校園,總有一個校園電視台。
此話一出,每每引來老師校長們非議。然而,什麼才是校園電視台呢?是那個百萬金元打做的琉璃房子嗎?還是那些看來很專業其實很陽春的器材呢?在我看來,只要有一台攝錄機,加上一個可以發表影片的途徑已算是一個校園電視台。
每次跟老師談起建立校園電視台,劈頭一句總是「要多少錢?器材在哪裏買?這個型號強嗎?哪個可以拍高清嗎......」甚至有位校長提到:「裝修方面一定要cyberlook啊?」遇上這類問題,我總愛給老師校長們說說以下兩個故事。
十年前,陳果導演拍攝「香港製造」時只用了數十萬元資金(當時一般電影的製作費最少要超過一百萬元),在左右支絀的情況下連幕後人員也要客串當演員,製作器材與技術也只是最基本的,沒有千萬特技也沒有知名演員。結果「香港製造」大受好評獲獎無數,亦成了香港電影的一個神話。
年青人世界無人不曉的umovie.net,創辦時只有一台攝錄機和幾個幾個腦筋怪怪的理工大學學生,在沒有任何外來經費支持下,只以手頭所有的家用器材製作了一條又一條經典爆笑的片子,發展下去,青年人竟可以一台普通的電腦,加上一些土製的道具搞起特技來。當中最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為短片「頭文字T」錄製主題曲,沒錢租用錄音室的年青人找來了一張破綿被充作吸音物料圍在唱歌者身旁,在「綿被錄音室」的年青人放聲高歌,成果竟好得出奇。年青人目標為本,實事求是,追求創意的精神實在值得學習。
回到校園,那到底學校是為了趕潮流而成立校園電視台還是真的希望給學生們一個發展創意的平台呢?如果答案是後者的話,那大家的焦點應該是校園電視台的人材問題而不是硬件問題。當然,影音製作沒有硬件不行,然而,器材是服務創意的工具,最重要還是參與者的技考和創意。
走訪過過百間學校,看過無數的校園電視台,我認為要讓校台辦得有意義,最重要還是要讓學生多作參與。在製作的立場上,學校應在可能情況下給與同學最大的自由,最理想的情況是校台中的台長,導演等關鍵角色全數學生負責,老師們只要當個監製就好。此外,校方亦可把同學分成不同的製作小組,例如戲劇組、新聞組、綜藝組等,讓同學們有更多選擇。當然,老師亦可將相同組別的同學再分成AB組讓不同組別的同學透過競爭求進步。
總括而言,要校園電視台發展得有聲有色,最重要還是鼓勵同學們多加參與,老師的角色是管理創意而非主導創意,有關製作和創作的工夫,大可直接下放給同學們,讓同學在製作領域上摸索磨練,日子有功,說不準你也能發掘一個少年陳果出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